摄影爱好者摄影作品

首页 » 贴图评图区(只限原创,请勿转贴) » 风光、风情、旅游摄影 » 龙脊梯田
天氓 - 2013-7-31 11:01:59


附件: 龙脊梯田.jpg

附件: 龙脊梯田.jpg
天氓 - 2013-7-31 11:04:44
2001年元月23日(除夕)    龙胜 龙脊梯田 阴

早上,出龙胜县城向西,直奔龙脊梯田。一路左顾右盼跑了20公里才找到标志处。标志指向一条山谷,往里还有17公里。向里走10公里,见到有售票亭,于是拿出我们的介绍信,允许免票上山。谁知,到龙脊还有7公里,这是个曲折而艰验的盘山道,绕了几重山,再过一小桥,油漆路没有了,接下来的是沙石路。山势陡峭,翻过几道岭,车直入浓云里。不得已打开车灯,以防有车撞着。来到沙石路尽头时,有一处饭店,和一个验票的亭子,守候那里的是一个姓谭的姑娘,我们来访她已经知道,是山下已经打过电话来。一会山下开来了一台依维克,拉着一车湘潭人都是搞摄影的。影友见面十分投合,湘潭的影友,看我们的车主动过来搭话,还送了我们一瓶邵阳大曲,叫哥们儿,得干杯。
山上雾没有退下,怎么办,是等还是下山?正在商量,这时山上下来一个年轻妇女,背着竹篓,说我们可以到她家去住,她家新建的木楼。看不见龙脊梯田,总是不甘心,于是跟她走了。踩着将近一里的石板路才到了她家,看了看还真行,决定住下。从验票口到村子里没有宽路了,只有石板铺成的路直通村里,龙脊梯田就在脚下。趁着天色还早赶紧上山到观景最好的位置上去,虽是阴天也不能白来。这时在岔道口遇见了湘潭的朋友,告诉我2号景区的位置。我便沿着石板路向上攀去。我们交谈的时候,我看见一个老婆婆在向石阶上攀,拿起相机还为她拍了一张。等我弄清途径时,那位老婆婆走的恰是通向2号景点的路,我便在后面追赶,谁知老婆婆不见了。顺着台阶走了20多分钟才到观景点,这才发现雾被山风吹去,露出了梯田,拿起相机时,田又被雾盖住。便在这里等,雾消了就拍一张,雾涌上来就停止拍摄。后来见山弯之处尚可利用,就把云雾在山间的也拍一些,觉得挺有意思。不一会来了几个小广东,来龙脊的游客大都很文明,认识不认识的都相互打招呼,跟他们说风来了,雾就退下,这叫风起云涌。因为这处景点还是不理想,决定到1号观景点去看一看。谁知道走到离1号不远的地方,天已黑下来了。1号确实很好,雾也散了,但是天黑得不行,只好借着漫射在空中的一点余光找路,还看得清白色的石板。下山又走了一公里的坡路,到村子外面已是汗流颊背,到了村边又找不到去房东家的路,拐来拐去,只是乱闯。这村子每户之间都是如同上下石坡那样,村子借山势而建,没有平坦的房基,更没有平坦的路,大多路的一边是陡壁,不小心就会跌下去。不过,下面一级不算很深,一人来高吧。路的另一边大多是水渠,泉水在脚边哗哗地淌过。这里一切都是湿的,连空气都是湿漉漉的,正在找不到家的时候,房东与女主人从对面走过来了,说你的同伴正找你呢。跟着她才找到住处。歇下来,不能接近火塘,满身大汗,脱下毛衣,蒸气从内衣向外散发着。这晚的气温也很低,零上5度左右。女主人告诉我们要去老房子那边吃饭了,便与李哲前往。老房子距离我们的住处不远,在山下几十米的地方。房东是壮族人家,壮族老乡过年不是非常地讲究。老房子很宽敞,只是电灯十分昏暗,一进房子,下面一层是一个将要建的沼气池,也有时把下面作牛棚。进屋需上楼梯,沿着木梯上去,是一个外间。木板楼房没有用漆刷过,年头久远了,烟熏火燎,板壁都是黑色。我想,一般的人家可能拿不出那么多钱去漆房子的。外间是个与外面相通的斗室,板壁上贴着两幅年画,门上的大红对子已贴好,这里对贴对联很注意,每家都须贴季节干燥,注意防火的红纸条。这是因为这一带居宅房大都是木楼,前不久一家失火,有无数家跟着遭殃,因此防火特别引起村民的重视。

老乡家进大门迎面厅堂摆着一张供桌,上面供奉前廖氏宗亲的硬纸灵位,灵位前供着水果、点心、猪头和香烛等。门厅的右侧屋子中间一个火塘,木炭火旺旺的燃着。炭火上架着一个铁锅,锅里面煮着鸡鸭猪肉冬菇竹笋等,这就是今晚的年饭了。主人给我们每人倒了一碗米酒,壮家酿的米酒类似东北的老酒,酸甜,又有一种橙子味,酒上还浮着几粒米粒。主人家共六口,上有老父老母,下有一对小女儿。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边喝边淡,天南海北。我们讲北方过年啥样子,他们讲壮族人结婚啥举动。两碗米酒喝下,脸有些发烧了。主人见我们喜欢竹笋,就在外面竹林里用镢头挖回来一个白白胖胖的新鲜笋子来下进锅里。主人又端上一盘芋头夹着的扣肉放在锅里,这是一种加热方法,一会儿肉热了,肉片、竽头都是一筷子厚巴掌大小,色泽几乎分辨不出哪一块是肉哪一块是芋头。记得我们在荔蒲买了竽头用水煮了,也不怎么好吃,今天的竽头跟肉是一样味道,不过芋头有些甜面,更香。

老房子的壮家年夜饭吃罢回来,春节联欢会的电视节目就要开始,节目没有什么新鲜的。此时,想到的是北方的亲人。房东家有电话,我们仨人分别给家里打过去。到了十二点响起了新年钟声但不甚清晰,电视里的人们还在狂欢,我们上楼睡觉了。躺在床上,凉气四面八方袭来,不一会,周围被体温加热了。还是未能入睡,便想到身边的龙脊梯田。龙脊梯田建于元代,完工明末清初,这种田有的一块只有三排的禾苗,割回来不到二捆,割完的庄稼还要一担一担挑回去晒,这里除了牛是没有什么代劳的机器的,为此,想到龙脊人的生活和劳作的艰难,他们是同大山争夺生存的空间。房东一家到现在已是20多代人了,他们的祖父甚至还没到过县城,这贫瘠的土地上,养育着这些勤劳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双肩和双脚,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有的到八十岁还在田里劳作。李哲在去2号观景点时就遇到一位老公公,他在扛着两棵竹子向龙脊村爬去,李哲帮老人把柱子从观景点扛到龙脊村,回来却找不到回房东家的路了。

龙脊梯田的顶部大多是坟墓,那墓地很小,墓前有一刻得很精致的石碑,碑顶是建筑性的装饰,两边、下垂部分是楹联柱,柱子的最下面是一对石辟邪之类的兽形石刻。他们的坟为什么建在那么高的地方,我想其一是这里占地少,其二就是可以看得远一点,寄托着先人们的灵魂能够看见大山外边的世界的希望。

裹紧有些发潮的棉被,夜静下来。再听屋子墙角哗哗啦啦的流水声,夜雾笼罩着整个村子,但水声是那么好听。午夜,几滴疏雨落下,敲在木楼旁边的芭蕉叶子上,如同远远传来的鼓声在耳畔作响,细碎而悠远,飘飘渺渺。越是似是而非声响,就越是牵掣我的神经向远处默默追寻。

在这生活着的人多有福份啊,在这生活着的人又多艰难啊!
天氓 - 2013-7-31 11:08:40


附件: 龙胜3.jpg

附件: 龙胜3.jpg
天氓 - 2013-7-31 11:11:42




附件: 2001年1月23日广西龙胜梯田上的年夜饭.jpg

附件: 2001年1月23日广西龙胜梯田木楼.jpg

附件: 龙胜1.jpg

附件: 2001年1月23日广西龙胜梯田上的年夜饭.jpg

附件: 2001年1月23日广西龙胜梯田木楼.jpg

附件: 龙胜1.jpg
傲骨 - 2013-8-1 15:30:30
“门厅的右侧屋子中间一个火塘,木炭火旺旺的燃着。炭火上架着一个铁锅,锅里面煮着鸡鸭猪肉冬菇竹笋等,这就是今晚的年饭了。主人给我们每人倒了一碗米酒,壮家酿的米酒类似东北的老酒,酸甜,又有一种橙子味,酒上还浮着几粒米粒。主人家共六口,上有老父老母,下有一对小女儿。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边喝边淡,天南海北。我们讲北方过年啥样子,他们讲壮族人结婚啥举动。两碗米酒喝下,脸有些发烧了。主人见我们喜欢竹笋,就在外面竹林里用镢头挖回来一个白白胖胖的新鲜笋子来下进锅里。主人又端上一盘芋头夹着的扣肉放在锅里,这是一种加热方法,一会儿肉热了,肉片、竽头都是一筷子厚巴掌大小,色泽几乎分辨不出哪一块是肉哪一块是芋头。记得我们在荔蒲买了竽头用水煮了,也不怎么好吃,今天的竽头跟肉是一样味道,不过芋头有些甜面,更香。”

      非常羡慕天氓老师的摄影经历,一骑遍布神州南北,领略了大好河山,感受了多民族的实际生活。作品很美,犹如仙境。图文并茂,美文促使凝固的画面活跃起来,讲述着照片里那感人的一幕幕。越是淳朴的东西,越是珍贵和难得,越是值得留念的回味。可惜,时过境迁,您所经历的那个感受,随着处处都是商品化的侵蚀,即使最边远的山寨,也只能是一种历史的遗迹,如果您再回到你去过的地方,用芋头给你们扣肉的热情,只有更多的人民币才能买到了。
科尔沁草原 - 2013-8-4 21:12:43
好文字, 好纪实, 好拍摄,太有意义,漂亮欣赏,学习问好。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脊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