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 史 的 印 记
——读天氓老师《京华残雪》系列摄影作品有感
天氓老师最近在《影像吉林》发表了《京华残雪》1—10系列摄影作品引发大家关注,看似普通纪实类题材的影像,却反映了一位老摄影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情怀。
21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雪崩”式发展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人们似乎对眼前的一切还没来得及适应,情况就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京华残雪》从京郊城市建设的视角切入,较典型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事实与人们的思想感受。
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系列作品中每每有崭新的高楼大厦,又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低矮平房甚至水楼子;有宽阔平坦的马路,又有角落里多年积累还没来得及清除的垃圾;有打着旗帜为民服务的年轻志愿者,也有靠墙根晒阳阳的垂暮老人;有现代化公共设施,又有文革时期遗留的高音喇叭和密如蛛网的电线;有当今城市的特征,又有传统乡村的影子。
睹物思情。一个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总是伴随那个年代的情与物一块成长,日见记忆过去人生路程的标记一天天逝去、消亡,难免会产生感慨与悲伤。旧物没有了,一个时代也就结束了,过去的那些辉煌、荣耀都将伴随着旧物的消失成为过往云烟。春天来了,京华的残雪虽然还那样洁白、洒脱,然而她的魅力终究不能持久······
好的摄影作品应具备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而思想性是摄影的灵魂,较强的思想性能反映作品的力度与深度。《京华残雪》是天氓老师用情创作的又一力作。大师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并捕捉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特征,不失时机的记录下典型瞬间并赋予它鲜明的立场观点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情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不是生硬的说教,直白的表现,而是贴近生活,运用反衬手法带有浓浓人情味的故事讲述。
《京华残雪》大量的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新旧事物的碰撞与较量,夸张的阐明新事物最终取代旧事物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增强了观点的可信性和观者的认同感。照片的要素选取典型、朴实,关联度高,材料组织紧凑、协调,艺术性强。
粗浅的解读难以揭示和包容作者创作初衷的高瞻远瞩与作品内涵的博大精深,但却可以表达对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和对坚强意志的敬仰。水平限制文中观点难免偏颇,欢迎大家拍砖。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