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烛光里的祈祷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在瑟瑟的初春寒风中,棵棵烛光颤颤摇曳。今晚17时许,白城的一些私家车、出租车主们和数百名爱心市民汇聚市民广场,点燃蜡烛送别在这个世界只生存了50 多天的男孩——许皓博。
      有人特意拿来了白色的玫瑰花和巧克力糖,摆放在烛光前给皓博过一次他还没有享受过的生日。
 
    这里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几岁的孩子,他们用手在厚厚的积雪上扒开雪洞,将红烛、白烛固定在雪洞里点燃,给孩子照亮通往天堂的路。有两个小伙子,买来2 箱蜡烛,在一个避风处用箱子的包装围成一个护栏挡风,把所有蜡烛都点了起来,嘴中不停地祈祷,脸上挂着泪珠,袖子燃起了火苗,可他俩全然不顾仍不断地点燃被风吹灭的蜡烛……

 
       整个活动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摇曳的烛光里,不少人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更有不同年龄的人悲伤地哭出声来。

       这个夜晚让人难忘,让人感动,让人温暖。
       也在今天晚上,在吉林守望都市节目看到,一位外地返校的大学生,坐出租车,半路付完车费,跟司机说好,他要停一下,去路边不远处的一个同学家取点东西,可当他下车走不远,这辆车启动快速离开。车上有这个同学的行李、电脑和其他贵重物品,更重要的是还有他的毕业论文,直到节目播出也没有人归还。
        长春是一个有爱心有人情味的城市,接连的出现这样的事情,让人实在难解。
        五年来,在不断的叫停中我们的房价上去了、药价上去了,学费上去了,可是呼唤了五十年的雷锋精神咋就这样难上去呢?!
01.jpg (, 下载次数:38)

jpg(2013-3-6 22:11:05 上传)

01.jpg

02.jpg (, 下载次数:43)

jpg(2013-3-6 22:11:05 上传)

02.jpg

03.jpg (, 下载次数:35)

jpg(2013-3-6 22:11:05 上传)

03.jpg

04.jpg (, 下载次数:34)

jpg(2013-3-6 22:11:05 上传)

04.jpg

05.jpg (, 下载次数:34)

jpg(2013-3-6 22:11:05 上传)

05.jpg

分享 转发
TOP
2#

此案牵动着白城人民的爱心,遗憾的是无辜的孩子还是死了。愿小皓博一路走好。
评论不是结论。评点作品是群体中相互尊重、学习、借鉴的一种方式和美德。
TOP
3#

看到一名知名媒体人的博文,觉得很有深度,发在这里供大家思考:
  
  文/闾丘露薇

微博上大家都在谴责长春杀害婴儿的盗车贼。直白一点,这算得上人渣行为,但是一个人渣并不代表这个社会有多么丑恶,因为如果因为一个人的行为,而推演到整个社会的话,同样可以举出一个例子,推导成这个社会是多么美好。

但是事实是,这个社会不好不坏,人很复杂,有的人是蓄意的挑战抑制人性的恶的法律,有的人则是因为心理缺陷,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个涉嫌谋杀婴儿的凶手,我们现在知道的东西并不多,只有期待法律,能够给与社会一个公正的结果,一个交代。

不少人举了美国的一个例子,一个偷车贼,发现车中有一个婴儿,马上打电话报警,弃车而去。

不过举这个例子,没有太多的可比性,最多说明,小偷到处都有,而且很巧,车上都有婴儿,但是美国的婴儿没有被杀死,而是间接的送了回来,也不能说明这个美国的偷车贼有良心,因为他可能更多的是恐惧,恐惧法律的制裁,毕竟偷车,即便被抓,付出的代价,要远远小于拐带一个婴儿。

没有人知道他出于那个理由,但是至少,他比长春的偷车贼更理性。如果还保持点理性的话,计算之后就会明白,最优先的选择,当然是把孩子放到最安全而且容易被寻获的地方。

疏忽照顾儿童,在美国是非常严重的罪行,在香港,也经常发生因为父母或者监护人疏忽照顾儿童,导致儿童死伤,或者出于危险境地,而被判刑的个案,这是因为,疏忽照顾儿童,从法律上,被界定为虐待儿童行为。

不过这一次,美国警方不准备起诉这个婴儿的父母,理由是,两个小时的惊慌失措,已经让他们受到了惩罚,而且孩子安然无恙,相信以后会接受这个教训。不过,这次这对夫妻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遇到了一个不是“丧心病狂”“失去理智”“毫无人性”的偷车贼。但是,万一对方失去了理性,没有了人性呢?

网络上不少人说,长春被害婴儿的父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我会觉得,是不是提出公诉,不是由社会公审来决定,而是由警方,根据现有的法律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采取行动之后,由法院,来裁决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且裁决的时候,不受公共舆论的影响。

其实说到底这只是一个个案,但所有的个案,都有可以引起反思的地方:在侦破这类案件的时候,如何以婴儿,或者是被绑架者的安全为最大前提,而不是震慑犯罪分子?身为父母或者监护人,如何更好的履行照顾儿童的责任?民众之间,是不是需要更多的守望相助?而媒体,报道这样的个案的目的,是提醒公众,怎样可以更加安全?

昨天 23:52 阅读( 5.8万 )
TOP